現況與影響:包裝EPR的重要性
當前全球包裝廢棄量持續攀升,以歐盟(European Union,EU)為例,根據歐盟統計局(Eurostat,2022)資料顯示,2021年包裝廢棄物人均產生量達177.4公斤,較2010年成長約12%。英國方面,根據WRAP UK(2022)報告,2021年包裝廢棄物總量約為1.37萬噸,並預計於2024年啟動新一輪EPR(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,生產者責任延伸)制度。此政策旨在強制生產者對產品包裝回收與資源化負起更大責任,降低地方政府與納稅人負擔,同時驅動產業投資循環設計與再生材質。對關切低碳生活與資源永續的年輕消費者來說,包裝EPR不僅攸關環境影響,也將塑造未來市場趨勢與綠色品牌競爭力。
原因與機制:探究法規與執行挑戰
包裝EPR政策之所以備受關注,主要源自「污染者付費」與「循環經濟」雙重目標。然而,從立法到落地執行,仍面臨跨境供應鏈複雜性、法規標準不一致、資訊系統對接等挑戰。歐盟在2018年修訂包裝與包裝廢棄物指令(Packaging and Packaging Waste Directive, PPWD)後,各成員國必須依照最低回收率目標調整國內法規,但回收率計算方式仍存差異。OECD(2022)報告指出,單一企業需因應多國要求,投入龐大IT系統建置成本,並肩負包裝材料成分標示、重量比例申報、回收高效率指標等管理責任。以法國為例,政府授權CITEO擔任包裝回收與再利用的營運機構,每年向注塑商或紙箱製造商收取費用,再投入回收體系;德國則由DSD(Duales System Deutschland)雙元系統主導,透過綠點標誌(Green Dot)、地方協會與再生工廠分工,形成高度組織化運作。相較之下,台灣中小企業尚未建立完備的EPR整合平台,往往因資訊不透明、法規解讀分歧,而影響政策施行效能。
可行解決策略與未來展望風險應對
推動包裝EPR的可行策略之一,是導入共通性數位平台,整合申報、回收與驗證流程,減低企業重複建置負擔。以義大利的Consorzio Italiano Imballaggi(CI, 2021)為例,透過集中式線上系統,企業可即時上傳包裝成分與流向資訊,監管單位與回收管道也能追蹤再生材質再利用率;未來台灣可借鏡此模式,結合集中政府資金與民間技術力量合作開發。預期效益包括提升國內包裝回收率、降低廢棄物物流成本,以及促進再生材料市場規模。但須注意成本轉嫁風險,生產者或將把新增費用內部化於產品售價,最終由消費者承擔。建議政府同步制定補貼機制或定額回收獎勵,減緩價格衝擊;並強化第三方稽核與透明資訊公開,防止生產者以「綠色漂洗(Greenwashing)」為名,進行無實質改善的宣傳。您是否願意在日常生活中優先選購標示清晰、具回收保障的綠色包裝?邀請連結: https://sustainablediary.tw/invite
(目標1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