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dgs

聯合國塑膠污染條約談判破局:20國阻撓造成協商崩潰危機升級

全球塑膠污染嚴重程度及影響總覽 依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(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, UNEP)2022年《全球塑膠污染評估報告》指出,全球每年生產塑膠逾4億公噸,其中約820萬公噸最終流入海洋,造成生態鏈破壞與海洋生物誤食風險升高。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(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, WWF)調查,塑膠微粒已在全球各大洋樣本中被檢出,對人類透過食物鏈攝入的健康威脅仍待深入評估。台灣於2021年也發布國家塑膠減量行動方案,計畫至2030年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量4成,但在國際談判桌上,多國對禁限生產量措施意見分歧,讓整體減量目標面臨挑戰。

破局原因分析:產業博弈政策影響 今年3月於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塑膠污染條約第三次談判中,英、美、日等「高雄心聯盟」(High Ambition Coalition)呼籲設定全球性生產上限,以抑制化石燃料業大舉投入塑膠製造,但石油輸出國組織(Oil Producing and Exporting Countries, OPEC)與部分亞洲生產大國反對,認為生產上限過於嚴苛,恐衝擊經濟發展與就業。談判草案在關鍵條款未達成共識下被迫終止,無法朝向具有法律約束力(bindings)的框架邁進。根據環境政策研究中心(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itute)報告,談判中的僵局主要源於不同經濟體對於塑膠循環經濟(circular economy)路徑的分歧,以及對延伸生產者責任(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, EPR)機制承擔成本的顧慮。

可行解決策略未來展望與風險挑戰 面對談判破局,短期可先推動區域性協定,如東南亞塑膠減量伙伴計畫(ASEAN Plastic Waste Reduction Initiative)以共享技術與資金,打造回收基礎建設;中長期則需強化多利益相關者參與,將製造商、生產者及消費者納入協商,並採取分階段減量(target phasing)策略以降低經濟衝擊。潛在風險在於產業游說力量仍強,若缺乏透明監督與問責機制,易導致規範空洞化。建議引入第三方獨立稽核,並結合數位追蹤系統(Digital Tracking System)確保行動落實。你認為作為個人或企業,還能採取哪些行動來推動塑膠減量?

(SDG目標12) 邀請連結:https://www.yungsujournal.com/join